京門鐵路1907年開工,1908年全線通車,它的修建與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京張鐵路先后共修建4條支線,京門鐵路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城西的西山盛產煤炭,其中以周家口店、石梯、門頭溝三處為最。1905年,清政府商部與關內外鐵路大臣議定京門鐵路官辦,待京張鐵路修成后,展為支線,從門頭溝取道京張線也較為便利,且門頭溝地區所產煤炭資源也正好滿足京張鐵路的用煤需求。清廷同意了商部關于修建京門鐵路的請求,并撥付款項白銀四十余萬兩,“歸并京張路工,一氣興修”。
京門鐵路自京張線上的西直門站分岔后西行,跨過永定河后到達終點門頭溝站,沿途設五路站、三家店站、門頭溝站等車站,后又增設石景山站。百年時光流轉,經過戰亂與改建,京門鐵路上的這些老站房大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通過文獻資料與老照片來尋覓它們往昔的身影。
《京張鐵路工程紀略》中記載:“本路如門頭溝之車站為支路之車站,其形式不與正路車站相同,蓋特以別于正路也?!倍鴱摹毒埪饭ご橛啊分虚T頭溝站的照片來看,也確實與相冊中收錄的京張鐵路上的車站有所不同。門頭溝站站房前棟共三間,正間開門,兩側間開窗,后棟的房屋建筑通過院墻合圍成一體。站房屋頂的形制有別于京張鐵路站房,采用中國傳統的懸山屋頂,并向外兩側延展出廊廡,但整體構架沒有采取中國傳統的木架結構,而是采用磚石混筑。攝影師是從側面拍攝的門頭溝站,我們得以觀察到門頭溝站的整體面貌:與京張鐵路車站相比,門頭溝站的后棟顯得更為寬闊,其開間數遠超過前棟。
門頭溝站與京張鐵路上的車站一樣,都在站房上部設有題寫站名的匾額墻,但仔細分辨,還是有些不同。譬如,京張鐵路站房標志性的女兒墻在此處就沒有出現。門頭溝站的匾額墻內容除了站名、車站建成時間和題寫人,別無其他,站名所對應的韋氏拼音也沒有出現在站名下方。且外門與窗上均用磚砌拱券,但其拱券只覆蓋門或窗的最上方。拱券正中采用凸出墻面的拱心石,墻面轉角也使用了轉角隅石,流露出濃厚的西式風格。除拱券與轉角隅石是磚砌以外,整個門頭溝站建筑的墻面采用了當地出產的毛石,反映出車站地方化的特色。
相比而言,三家店站更接近京張鐵路的站房標準。三家店站外觀與門頭溝站極為一致。但三家店站整體是磚混結構,并未使用毛石,且門窗上的拱券正中也沒有拱心石,外墻轉角也沒有轉角隅石,而代之以略凸出墻面的外柱。
縱觀京門鐵路車站的建筑形式不難看到,在近代社會,雖然由于木材匱乏、施工復雜等原因,中國古代傳統的建筑方式失去了廣泛生存的土壤,但在一些車站中,設計者或嚴格依照營造法式,或以傳統樣式為主,仍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嘗試,且中國工匠加入了自己創造性的發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建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與此同時,京門鐵路站房的建筑形式也表明,當時,眾多中國建筑已開始加入一些西方元素。隨著西方文化的引入,其科技、工業、教育等領域均與中國文化有所融合。
京門鐵路站房建筑體現的中西文化融合其實也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縮影。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華夏大地上,小到建筑元素、服飾器具,大到生活習俗乃至文化觀念都經歷著新的變化。
本文圖片由陳哲提供